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半岛官方网站筑牢“幸福宅” 托起“安居梦”——安顺高质量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文章
半岛官方网站筑牢“幸福宅” 托起“安居梦”——安顺高质量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文章早晨8点,镇宁自治县简嘎乡磨上村易地扶贫搬迁点,王兵正准备到乡里的合作社上班,离家不到两公里。此时,他的媳妇带着村里的一群妇女来到百香果基地,准备一天的采摘工作。
下午14:00,紫云自治县城区。清大苗方民族制药(贵州)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,家住城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伍二妹和工友们一道,装袋、打包忙个不停。说起现在的工作生活,伍二妹一脸振奋:“有事做,离家近,线,在西秀区彩虹社区。欢快的音乐在文化广场响起,社区的搬迁群众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着身体。广场舞已经成为社区群众新的娱乐及健身方式。
走在安顺各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感受“新市民的24小时”,处处散发着蓬勃发展的劲头,处处洋溢着幸福生活的气息。
为了让搬迁群众“稳得住、有就业、能融入”,安顺高质量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大文章,多渠道促进就业,培育壮大产业,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建设,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和满意度。
地处云贵高原上的安顺,山海林立、层峦叠嶂,许多地方的群众生活在石山深处,土地贫瘠、交通基础薄弱。科学统筹解决部分地区“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”这一突出问题迫在眉睫、势在必行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安顺市委、市政府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,全市建成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共计18825户82161名群众从偏远山区搬进新家。
如此人口多、规模大、涉及面广的搬迁工程,如何让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“住得下”“稳得住”?安顺市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为重中之重,推进责任机制、帮扶机制、资金保障机制同步完善,共同支撑,不断夯实“稳得住”的基础。
——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构。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,建立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移民社区治理机制。全市安置点共批复设立街道办事处5个(正科级行政单位),社区办事服务机构11个(副科级事业单位),共核定编制403名。其中,5个街道办共核定编制340人,11个副科级社区服务中心核定编制63人。
——着力落实包保帮扶责任。全市安置区严格落实由县(区)党政领导和乡镇(街道)党政领导包保安置区,乡镇(街道)在职在编干部包保到人的帮扶机制,全面落实“三类人群”监测户、城乡低保户、残疾人、独居老人、独居小孩到户到人帮扶责任。
——持续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。按照“四个不摘”工作要求,充分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坚持常态化跟踪调度。截至目前,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纳入监测的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、突发严重困难户483户2214人,已消除风险298户1375人,未消除风险185户839人,均有效落实帮扶负责人和相应帮扶措施。
政府过紧日子,让老百姓过好日子。落实迁入地资金保障,安顺各财政部门积极履行职责,推动各县区将社区运转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,不定期对安置社区运转工作经费开展督查,确保搬迁规模在300人以上的安置区社区运转经费原则上每年不低于5万元。同时,加强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监管力度,2023年,全市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补助资金6174万元,实施项目27个。
进一步提升基础公共服务,基础设施建设、教育医疗保障、搬迁群众权益保障、住房保障服务水平均进一步得到加强。如今,在安顺,一个个环境优美、功能齐全、设施完备、治理完善有效的小区精美呈现。群众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,获得感满满。
“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好。原来在老家,从山里走到公路上就要1个多小时。现在,十分钟可以到公交站台,三分钟到卫生院、农贸市场、超市,五分钟到学校。社区有便民服务中心、文化广场、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,太方便了。”彩虹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段幺妹,说起新家直点赞。
“过去,搬迁群众最担心的是搬进城没有土地吃什么?城里的生活成本高不高,会不会负担不起?现在,这些焦点、痛点问题正一一得到解决。”云岭街道党工委程斌曾是紫云生态移民局副局长,负责协调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,对于群众从“忧心”到“放心”的过程,他的感受最真切。
9月8日下午,走进西秀区彩虹社区,楼房林立、绿草悠悠。整齐的车位、休闲广场、健身器材到便民服务中心……无不诉说着小区的“幸福故事”。
走进搬迁户自主创业一条街,各种餐饮店一字排开。在靠中间的一家餐饮店里,老板娘段幺妹正在娴熟地煮着面条。
“从没想到有一天能搬到城里享受这么好的居住环境,没想到还能在小区创业开餐馆。”段幺妹2018年从西秀区新场乡搬到安置点,谈及搬迁后的生活,她用两个“没想到”形容自己的感受。
如今,段幺妹的儿子已大学毕业,女儿在社区旁的启新学校上学,她和丈夫经营着餐饮店,一个月有五到六千元的收入,一家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
其中通过做强传统关岭牛、花椒产业带动408户搬迁户实现就业半岛官网,户均增收超1.4万元;通过招商引资中药材加工、特色农产品加工、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39家,吸纳搬迁劳动力800余人。
同时,持续做优创新产业增收,借助省人社厅的帮扶优势,在全县规模最大的百合街道同康社区安置点打造了集特色培训、就业推荐、公共就业服务、劳务品牌创建、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高质量就业服务基地,今年以来,已累计培训并解决就近就业400余人。
“搬到城里后,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电商技能培训,现在关岭椒香源食品有限公司担任电商主播,一个月保底收入3500元,还有提成。”同康社区搬迁户刘伟伟笑着说:“有了稳定的就业,搬迁群众在城里生活的信心更足了。”
安居的前提是乐业。就业稳了,群众对未来生活就有信心。在安顺,各县区因地制宜,把扶持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,把稳就业作为稳增收关键一招。
——建立搬迁劳动力跟踪台账。全面摸清全市7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劳动力培训和就业现状,指导各县(区)移民部门积极与当地人社、扶贫等相关部门增强协调和联系,及时监测跟踪,更新就业信息,掌握就业增收基本情况。
——积极培训带动就业。根据搬迁群众年龄结构、性别特征、知识结构等,积极开展定向培训、订单式培训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,实现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全覆盖,通过开展技能培训,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。
——拓宽就业增收渠道。在全市安置区及周边布局企业和帮扶车间63个(挂牌帮扶车间31个),帮扶基地7个,共计吸纳就业人数4857人。其中,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802人。
数据是枯燥的,数据也最有力。截至目前,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共17878户42288人,本年度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599人次,实现就业17878户40705人,人均就业率96.26%,户均就业2.26人,实现了劳动力搬迁家庭“一户一人以上”稳定就业目标,“零就业”家庭实现动态清零。
“生活有什么困难?家里有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没?”一大早,彩虹社区5栋楼栋长伍乔就开始走家串户、问需送暖,收集、反映民情,是她每天必须要做的事。
像伍乔这样的楼栋长,在彩虹社区里还有44名。据社区党支部张忠斌介绍,为解决搬迁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2019年,彩虹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创新成立了靓丽楼栋长志愿服务队,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基层末梢。
社会治理重在基层、难在基层。尤其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自不同地方,基层治理更是难上加难。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,安顺不断推进安置点社会治理体系建设。
——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。由县(区)党政领导牵头,对搬迁安置区实行包保责任制,安置点实行“村委会-网格-楼栋长”网格化管理机制,进一步搭建了服务中心与搬迁群众之间的连心桥。
截至目前,全市77个管理单元纳入城镇社区管理的35个(其中新成立社区19个),其余纳入村委会管理。全市新设立警务室31个,依托原有派出所或警务室47个,实现警务服务和监控设备安装全覆盖。
——不断完善制度机制。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、县(区)党政领导包保安置区制度、干部联系帮扶安置点制度,协调解决搬迁群众的困难和问题。健全常态化排查预警机制,全面推行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社会治理机制,安置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“十联户”单元实现全覆盖。
截至目前,全市7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建立乡级综治中心25个、村级综治中心68个,设置186个网格、1449个“十联户”单元,成立网格党小组118个,配备网格员188人,平安专干(警务助理)60人,联户长1727人。
——开展文化活动促交融。积极组建易地扶贫搬迁文艺队,举办文艺汇演、健身运动会、政策宣讲、感恩教育等活动,培育搬迁群众对安置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,积极构筑搬迁群众精神家园。
——推行社区文化建设。按照有标准、有网络、有内容、有人才的要求,加强社区文化综合服务设施建设,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、均等化,提升安置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2023年,会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、市残联等单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人制篮球场项目2个、两套健身路径项目1个、“阳光助残·幸福家园”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综合服务示范安置区5个。
踏上新征程,安顺将持续高质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,帮助搬迁群众宜居宜业,在新家园里过上幸福新生活。